現在很多的布袋除塵器都在進行改造,但是很多的企業都不知道具體的標準是什么?國家規定的具體標準是30毫克/立方米,可是很多的企業都界定在15毫克/立方米,這就是對我們做布袋除塵器的企業提出的考驗,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個標準呢?我們根據多年的經驗,要注意以下幾點:
1. 花板的開孔一定要使用激光切割,這樣出來的精度比較高,除塵布袋一定要結合這個尺寸去制作,不要有偏差,如果有偏差的話就會造成除塵布袋脫袋或者縫隙之間有粉塵通過,影響布袋除塵器的排放達標。
2. 布袋除塵器的花板焊接的時候一定要光滑、平整、不能有漏焊或縫隙,有條件的可以用熒光粉或者打壓試驗,尤其是布袋除塵器的中箱體和上箱體的焊縫,一定不能漏氣。
3. 使用的除塵布袋要做覆膜處理,因為腹膜后的除塵布袋允許通過的粉塵顆粒的大小只有幾個微米,稍微的大點的粉塵就根本不能通過,還有就是在設計布袋除塵器的時候,一定要控制住除塵器的風速,在風速不超過1米的情況下就能滿足15毫克的粉塵排放要求。
簡單的進風口裝置對比
1灰斗進風(之一)
一些袋式除塵器被設計成下進風方式,即從灰斗進風。這種進風方式可節省占地面積和鋼耗, 但容易引發設備阻力過高、濾袋受含塵氣流沖刷等問題。
圖為一臺長袋低壓脈沖袋式除塵器,設計成多倉室結構,含塵氣流從灰斗進入。投入運行之初便發現設備阻力高達1700Pa,并很快升至2000Pa以上。
試驗證明,當其他條件相同時,上進風和下進風的除塵器阻力相差30%。在下進風情況下,含塵氣體從濾袋下方向上流動,而按一定間隔被清離濾袋的粉塵則向下沉降,二者方向相反,致使部分粉塵(特別顆粒細小的粉塵)未及落入灰斗便返回濾袋,從而削弱清灰效果,導致設備阻力升高。
該除塵器出現的另一問題是,運行時間不長(廣2個月,甚至幾天至十幾天)即出現濾袋破損。 破損濾袋多位于遠離進風口一側,或靠近進風口處。濾袋破損部位多在濾袋下部(對于外濾式濾袋, 位于袋底,如圖2所示;對于內濾式濾袋,位于袋口),或者靠近進風口的部位。濾袋破口部位周邊的濾料,其迎塵面的纖維多被磨去,露出基布,而背面的纖維則相對完好。這種破袋的原因在于氣 流分布不當,部分濾袋直接受到含塵氣流的沖刷。
該除塵器的氣流分布裝置如圖所示,在灰斗與中箱體交界處設格柵板,并適當增加中箱體的高度,以使濾袋下部與格柵板保持一定距離,希望通過格柵板的作用使含塵氣流均布。
這種設計不能達到氣流均布的目的。氣流不均勻,實質是氣流各部位的速度(亦即動壓)不均勻,局部氣流速度過高。氣流均布的目的,應是消除局部過高的流速,使氣流各部位速度趨于均勻。
為此,氣流分布板應當處于氣流的正面,置于氣流之中,使過高的動壓得以消耗。但上圖所示的氣流分布板置于含塵氣流的側面,幾乎完全不能消耗氣流過高的動壓,于是,從灰斗進入的含塵氣流憑借慣性集中流向灰斗遠端的板壁,并順著壁面向上流動,攜帶粉塵以較高的速度對該處濾袋形成沖刷,導致靠近遠端壁面第一和第二排的濾袋破損。
為避免上述情況,建議在條件許可時,盡量不采用灰斗進風。若不能避免灰斗進風,圖所示 的氣流分布裝置是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案,即在灰斗中設垂直的氣流分布板,置于含塵氣流之中,使之正面迎向含塵氣流,以削弱過高的氣流動壓。同時,垂直的氣流分布板長短不一,布置成階梯狀,使含粉塵氣體均勻分散并且像素流動.時間證明,這種裝置有效的避免了含塵氣流對濾袋的沖刷
|